产量表现:
2000—2001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358.6公斤。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比扬麦158等当地对照品种增产4.3%,其中江苏白马湖和太湖点分别增产2.67%和2.29%、湖北襄樊和宜昌点分别增产5.15%和16.54%、安徽滁县和六安点分别增产5.79%(两年平均)和8.31%,河南信阳点三年都大幅增产:两年区试平均增产27.62%、生产试验比豫麦18增产35.69%,浙江省区试增产5.2%(第一名)。
特征特性:
春性,成熟期较对照扬麦158晚1~2天。幼苗半直立,分蘖力中等,叶色淡,叶片窄小上冲。株高85cm左右,株型紧凑,长相清秀,抗倒能力较好,抗寒力一般。穗长方型,小穗排列紧密,长芒,白壳,红粒,饱满度较好(在国家区试参试品种中黑胚率最低)。成穗率较高,平均亩穗数30万穗,穗粒数38粒,千粒重40克。熟相一般。中抗纹枯病和赤霉病(在国家区试参试品种中反应级最低,即抗性最好),慢条锈病,中感白粉病,高感叶锈病[整体抗病性明显好于扬麦158和豫麦18,比同时国审的扬辐麦2号熟期早1天株高矮10厘米左右、中抗赤霉病和纹枯病、抗倒、穗粒数多、容重高]。软质(粉质),容重761.6克/升,粗蛋白含量11.9%,湿面筋含量23.9%,沉降值16.7毫升,吸水率50.3%,面团稳定时间1.8分钟,最大抗延阻力208.3E.U,延伸性16.1厘米,拉伸面积48.5平方厘米,符合国家专用(优质)弱筋小麦标准。
栽培技术要点:
适宜播种期,在长江中下游中北部为10月底左右至11月上旬,南部为11月上旬至中旬。每亩基本苗18~20万。施足基肥,早施苗肥,适量施用拔节孕穗肥,后期应防止施肥过多过迟而影响弱筋品质。